搜索
ss

ABOUT US

关于星空·综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星空·综合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4,镜头中的那些故事

星空·综合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4,镜头中的那些故事

星空·综合  编者按: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2024年,新华社记者继续深入践行“四力”,从来自瑙鲁的现场报道到巴以冲突的前线直击;从雄安新区的“拔节生长”到大运河的十年蝶变;从用镜头定格“嫦娥六号”的回家瞬间到用照片记录“中国天眼”的成长历程;从云南镇雄山体滑坡灾害到四川雅江山火救援见闻;从青春之光闪耀冬青奥舞台到“中国红”绽放巴黎奥运会赛场;从悬崖间凿出的绝壁天渠到沙漠里植出的成荫绿洲;从行走山乡的“健康守门人”到大山深处的教育坚守者……   奋斗不停,记录不止。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记者在2024年的精品力作,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为您展现照片背后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入行五年来,前辈的这句话时常在按下快门前提醒着我,用照片讲述故事。   回望一年来镜头中闪过的人和事,幸福与选择、救援与坚守,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在此刻通过一张张照片缓缓流露。   “春运母亲”的幸福生活   三年前,“春运母亲”的命运和奋斗故事再次引发社会关注。2024年春节前夕,我随“春运母亲”拍摄者、同事周科在农历小年这天进行重访,拍摄巴木玉布木和她一家人在四川大凉山越西县的老家团聚。   2024年2月2日,巴木玉布木(左一)和孩子们一起吃饭。   出门买上荞麦和蔬菜,又捉了只跑山黑鸡,拿出腌好的腊肉,巴木玉布木忙活许久,端上彝家的丰盛菜品,和我们共话这些年来生活的变化和新年愿望。   如今,新成昆铁路已经通到巴木玉布木的家乡越西县,她也不再外出务工,计划和丈夫一起在家发展葡萄种植,呵护五个孩子健康成长,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4年2月2日,巴木玉布木的大女儿巫其拉布木(左)为母亲擦去衣服上的污渍。   2024年2月2日,巴木玉布木(右)和大女儿巫其拉布木在火炉边聊天。   “新农人”积极投身广袤农田   近年来,在广袤的川蜀大地上,一批善于利用新技术、使用新农具的青年“新农人”主动返乡,积极投身大有可为的农业天地。   2024年3月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王伶俐(左)在和拖拉机手交接土地翻耕区域和注意事项。“90后”的王伶俐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2015年大学毕业后,王伶俐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现代农业经验植入农业合作社。目前王伶俐管理着4个合作社,覆盖的田地从最初的80多亩逐渐发展到目前的7000亩。   2024年3月2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三江街道,舒星宇在查看水稻秧苗的长势情况。1992年出生的舒星宇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万茂欣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舒星宇2015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他辞职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带回了家乡的土地上。目前他所在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实现了耕田、育秧、插秧、打药、收割和烘干的全流程机械化操作,覆盖面积达到了40000余亩。   这些“新农人”与我的年龄相仿,跟着他们采访的那几天,我也在插秧机、旋耕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智能育秧机这些现代化农机设备中来回穿梭。几次采访下来,我对于他们回到土地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   2024年4月3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天府粮仓数智水稻示范基地,罗凯在循环式育秧机上查看水稻秧苗长势。1999年出生的罗凯是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里最年轻的农机手。他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是一名农田里的“老把式”,是操作循环式育秧机等智能化农机具的能手。   2024年3月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王李锐在操作无人机进行冬小麦田间病虫害防治。25岁的王李锐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一名农机手。凭借爱钻研的劲儿,王李锐熟练掌握了驾驶各种现代化农机设备及无人机植保等技能。曾经在外打工的他2022年主动选择回到村里全职从事农业生产,成为了一名“农机潮人”。   那一刻,我看见了他胸前闪耀的党徽   2024年7月20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因暴雨突发山洪灾害。得知消息后,我和同事迅速赶往现场。   21日天刚亮,来不及穿上雨靴,我便跟随救援队伍进入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域。听闻还有最后一个村民小组的被困群众即将转移到临时安置点,我便早早来到他们的必经之路——一座临时搭建的钢桥。暴雨泥石流冲毁原有的进村组道路后,这座钢桥便成了唯一的生命通道。   人群中,我突然发现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卷着裤腿,黑色短袖上挂着汗渍。他背着一位老人,老人的鞋上沾满了泥土,双手绕在小伙子的脖子下方,小伙子的双臂也紧紧固定着老人的双腿,走在摇晃的钢桥上。   2024年7月21日,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救援人员在转移受灾群众。   我被眼前的一幕所打动,迅速按下快门,捕捉这一瞬间。遗憾的是,现场救援情况紧急,我没有问到小伙子的名字。但那一刻,我看见了他胸前闪耀的党徽。   一家四代守护“金色精灵”   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约17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在此栖息。我对这群“金色精灵”早有耳闻,也被守护在这里30多年的护林员唐玉林的故事所吸引。   这是2024年10月11日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拍摄的川金丝猴。   唐玉林一家四代都守护着这片青山和这里的川金丝猴。   2024年10月11日,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玉林(右)向侄子唐小刚介绍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   工作最初的十多年,唐玉林一年有近200个日夜在山里度过,吃的干粮要靠自己背,经过长期观察积累以及自学专业知识,唐玉林成了保护区的“土专家”和“活地图”。   2024年10月11日,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玉林在观察川金丝猴活动。   “猴子在树上吃树叶,我在树下吃饼干,我们就这样慢慢建立了信任,川金丝猴能在太平沟好好生存,对我来说就是最光荣的事情。”   这是2024年10月11日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拍摄的川金丝猴。   这里的川金丝猴似乎对唐玉林有着特殊的感情和信任,他吹口哨模仿川金丝猴的叫声,猴群会慢慢地靠近。   一只川金丝猴凑近到唐玉林身边,下意识地伸出小指,唐玉林也习以为常地伸出手,与它亲密互动。我立即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温馨时刻。   2024年10月11日,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玉林与川金丝猴互动。   青山绿水间,这群忠诚的守护者们默默奉献,用岁月书写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川金丝猴是深林中跳跃的精灵,在自然的怀抱中,展现本真。   温柔的眼神,轻轻地触碰,仿佛一条绵延的暖流,无声地润泽万物。

相关新闻

上一页
1

CONTACT 

联系方式

温州巿平阳县万全轻工基地家具园兴阳路18号

MESSAGE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星空·综合(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粤ICP备301633765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温州